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有哪些专业

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有人工智能、通信工程、智能制造工程、新能源汽车工程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、机器人工程、智能装备与系统、应用化学、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、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专业,以下是具体名单一览表,供大家参考,由于专业设置可能会变动,正式填报时需要以学校最新公布的数据为准。
1、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专业设置情况
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023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及收费标准系  | 专业(类)  | 计划  | 安徽  | 省外  | 收费标准(元/年)  | ||||
文  | 理  | 福建  | 江苏  | 浙江  | 湖北  | ||||
合计  | 2100  | 280  | 1335  | 25  | 20  | 10  | 20  | ||
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系  | 计算机类  | 380  | 365  | 5  | 10  | 11000  | |||
人工智能  | 60  | 60  | 11000  | ||||||
通信工程  | 50  | 50  | 11000  | ||||||
微电子系  | 电子信息类  | 240  | 220  | 10  | 5  | 5  | 11000  | ||
汽车工程与智能制造系  | 智能制造工程  | 60  | 60  | 11000  | |||||
新能源汽车工程  | 60  | 60  | 11000  | ||||||
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| 60  | 60  | 11000  | ||||||
机器人工程  | 60  | 60  | 11000  | ||||||
智能装备与系统  | 50  | 50  | 11000  | ||||||
材料与化学系  | 应用化学  | 60  | 60  | 11000  | |||||
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| 70  | 70  | 11000  | ||||||
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| 70  | 70  | 11000  | ||||||
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  | 40  | 40  | 11000  | ||||||
人文与传播系  | 汉语言文学  | 60  | 40  | 5  | 10  | 5  | 11000  | ||
广告学  | 40  | 40  | 11000  | ||||||
外语系  | 英语  | 60  | 40  | 20  | 11000  | ||||
经济系  | 会计学  | 60  | 30  | 10  | 10  | 10  | 11000  | ||
经济学  | 80  | 60  | 20  | 11000  | |||||
管理系  | 物流工程  | 40  | 40  | 11000  | |||||
电子商务  | 40  | 30  | 10  | 11000  | |||||
学前教育系  | 学前教育  | 50  | 40  | 10  | 11000  | ||||
音乐系  | 音乐与舞蹈学类  | 50  | 50  | 14000  | |||||
体育系  | 休闲体育  | 80  | 80  | 11000  | |||||
表演  | 40  | 40  | 14000  | ||||||
视觉艺术系  | 美术学  | 60  | 60  | 14000  | |||||
动画  | 90  | 90  | 14000  | ||||||
摄影  | 30  | 30  | 14000  | ||||||
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| 30  | 30  | 14000  | ||||||
影视摄影与制作  | 30  | 30  | 14000  | ||||||
备注:计算机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软件工程、智能科学与技术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;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、微电子科学与工程、电子封装技术、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;音乐与舞蹈学类含音乐学、音乐表演。
2、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简介
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(Wanjiang Colleg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),简称皖江学院,坐落于安徽省芜湖市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,由安徽师范大学按新机制、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民办独立学院。学校始于1949年创立的芜湖市立师范学校。2005年6月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并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。
建校以来,学院坚持“学校为学生而办,学生为学习而来”的办学理念,发挥独立学院的体制机制活力,秉承安徽师范大学“厚重朴实、至善致远、追求卓越、自强不息”的精神和“厚德、重教、博学、笃行”的优良传统,围绕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以“厚德、开物、自强”为院训,倡导“诚信、勤奋、团结、博爱”的价值观,以学生的“生命、生活、生涯”教育为内容,以促进学生“成长、成人、成才、成功”为目标,着力培养“明明德、厚基础、强技能”的应用技术型人才,形成了以文育人、以文化人的办学特色。







